1905电影网讯 7月22日,由乌尔善执导的电影《异人之下》发布“创造2.5次元”真人摹片动画制作特辑,以一种全新的视觉方式带领观众“重走”漫画回忆名场面。为了向原漫画致敬,导演乌尔善从漫画中汲取灵感,首次将真人摹片动画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院线电影制作,创造性将演员的真实表演二维风格化,在更贴近漫画风格的前提下,完整保留演员的表演细节。在这种风格创新之下,真人表演的细致入微与漫画风格的丰富张力相得益彰,为漫画里种种回忆名场面赋予了新鲜生命力。
徐翔历经辗转解救被拐的冯宝宝、张锡林临终托孤幼孙、阿无(冯宝宝)与狗娃子(徐翔)乡村相伴等场面一一复现,引得网友直呼“仿佛打开了新的次元之门”“乌尔善不愧电影界的基建狂魔,总是能带来惊喜”。影片全片采用IMAX特制拍摄,在IMAX影院将呈现多出至26%的更完整画面内容,带给观众更具冲击的视听与沉浸的观影体验,将于7月26日全国上映。
漫画《一人之下》中,异人界的故事纵隔百年,每个人物的故事都自有乾坤。为了更好地串联起不同时间线下异人世界中的各类“所见所闻”,导演乌尔善确立了自己的改编原则——使用统一的视觉效果表达回忆,并最大程度靠近原漫画构图和画面。为此,导演乌尔善在电影创作中,引入了结合人工智能的真人摹片动画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真人实拍画面进行二维风格化处理,并通过编程等技术手段干预,实现漫画视觉风格与真人演绎的完美融合。导演乌尔善表示,“《异人之下》是一个漫改电影,这是向漫画本身致敬,也是漫画给我们带来的灵感之源”。
特辑中,冯宝宝与徐翔(狗娃子)年少时在乡村生活的情景一出,便引得无数网友大呼“梦回漫画”“漫迷的DNA动了”,“时间凝固”般的定格效果将“漫画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打造这种风格化的画面呈现,从演员的表演开始就实现了“定格”,常常是所有演员一起进入“静止状态”。据冯宝宝的饰演者李宛妲介绍,拍摄回忆片段时,要保持一个特定的姿势不动2-3分钟。更难的是,许多动作都需要在身穿威亚的状态下完成。为了展现“时间凝固”时漫画人物夸张的动态效果,不仅演员需要在空中保持肌肉控制,连同头发也是丝毫不差,被胶水定型成“反重力”上翘的形态。联合导演夏鹏调侃,“开拍之后,整个片场就是一个大型的‘123木头人’现场”。
在真人表演的基础上,制作组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素材进行了原画与动态摹片,为人物的表演“刷上一层漫画感的滤镜”。加之背景、色彩、光影等不同层次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嵌套叠加,人物与场景“合二为一”,漫画般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身边。AI视效总监宋宁表示,“人工智能的融合让所有的人物、环境,还是在现实当中,不会有割裂感”。经过风格化的画面处理,不仅延续了电影整体的“漫画感”,而且观众也可以通过画面清晰区分现实和回忆,更好地代入数十年间异人世界所发生的故事。对此,原著作者米二也在观影后兴奋表示,“这部分形式很新,而且很巧妙地就把相对复杂、信息量比较多的故事全部讲清楚,我很喜欢”。
特辑也向我们清晰展示了传统手工摹片动画和有人工智能技术加持的真人摹片动画两者间的不同。人工智能风格迁移下,人物的面部表情乃至衣服的褶皱都极为细致、逼真。无论是夸张且富有张力的画面效果,还是人物一颦一笑细节处的生动传神,都体现出了《异人之下》真人摹片动画的独特之处。然而,将这样形神兼备的画面呈现搬上大银幕却并非易事。AI视效总监宋宁表示,融合人工智能的真人摹片动画工作量极大,“不同的演员、角色定位和性格所呈现的视觉风格是完全不同的,需要配合着整个角色的情绪,每一个人都要单独去设计摹片”。
不仅是工作量庞大,为了保证电影级的画面质感,涉及人工智能的每一个画面都需要精益求精地修补与打磨。从拍摄到成片,每个“漫画名场面”的再现都要经过真人实拍、原画摹片、动态摹片、3D特效制作、2K转4K技术共5道工序。据导演乌尔善介绍,结合人工智能的真人摹片动画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画质精度要保证足够清晰,二是要克服长镜头下人脸闪动与画面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制作组首先对人工智能模型进行了大规模训练。通过输入3D数字扫描的演员面部信息,让人工智能“认识”演员的每一个容貌特征,保证各种角度下人物的面部细节都能保持稳定、始终如一。
此外,制作组还引入了2K转4K的人工智能算法,解决人工智能只能2K精度出图的普遍问题,保证每一帧画面都达到IMAX院线级别的画质要求。联合导演夏鹏也表示,“融合人工智能的真人摹片技术实现了2.5次元的质感”,既保留了表演的细节,同时又富有绘画风格的视觉张力,让观众得以身临其境感受漫画中异人世界里的各种“喜怒哀乐”。通过真人摹片动画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风格创新,《异人之下》既回归了漫画的艺术美感,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现代风格,为观众打造出一场二次元与三次元融合的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
本文转载:1905电影网,若侵权请联系删除